爱心论坛热点讨论医疗健康 → 残疾人托养 融入是目标 3年打造出"福建模式"

分享到:

  共有483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残疾人托养 融入是目标 3年打造出"福建模式"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纷飞VS舞动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黑侠 帖子:772 精华:0 积分:7088 金钱:9903 金币:0 魅力:4358 威望:0 登陆:2 注册:2012/3/30 10:30:52 近访:2017/3/20 10:25:19 在线:在线0天0小时0分钟.
离升级差0天20小时0分钟.
目前等级0
残疾人托养 融入是目标 3年打造出"福建模式"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1/27 9:40:18 [只看该作者]

贴子已被锁定

在福建省启能研究指导中心,学员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工艺品制作。本报记者 王毅 摄
  东南网-福建日报11月26日讯(记者 林侃 王毅 摄)

  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的残障人士是家庭的沉重负担。从2010年4月起,“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正式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三年来,该项目共为我省上万名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取得了“托养一个人,解放一个家,温暖一片人”的良好社会效果。

  近日,记者走入省启能研究指导中心、福州河南社区“福乐家园”等残疾人托养机构,感受政府、社会对这个特殊人群的关爱。

  “让他们融入社会是最终目标”

  “来这所学校已经三年了,懂得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懂得了友谊和正义,了解到只有坚强和正义才能让我成熟。朋友间的互相关怀让我体会到了快乐和欢笑……最近,我喜欢坐在学校里,看着蓝天白云,想着心事,我变得很爱笑……”

  写下这段文字的叫李哲林,是福建省启能研究指导中心“福乐家园”学员,今年19岁,轻度智障。这样的日记,他已经写了两本。

  “刚来时,语言表达能力低下,生活不能自理;现在,乐于和朋友分享日记,生活基本自理,具备简单的劳动能力,哲林的变化真的很大。”谈及此,中心指导老师陈夏很是自豪。

  16日早,走在中心内,发现此处俨然一个“虚拟社会”。模拟的公交站牌、斑马线、红绿灯、超市……都与外界毫无两样。

  “智障孩子不同常人,任何一项看似简单的生活技能,我们都要反复指导,比如训练他们坐公交,从怎么看站牌、怎么坐车、坐过站怎么办,到与乘客发生争执时怎么处理……每个环节都要千百次训练,直到完全掌握。”

  在陈夏眼中,三年系统培训,已让哲林这样的孩子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像吃饭、洗碗、洗衣、叠被,甚至外出购物这样的事,他们可以完成得很好了。”

  在紧挨宿舍区的地方,是中心内设的“庇护工厂”。在这里见到李哲林时,他正与伙伴一起给棉签装盒:将棉签摆成7层,小心翼翼地用特制的小铲子铲起来,放进盒子,盖上盖子,再用透明胶固定……流程很简单,学员们却一丝不苟。一上午,哲林完成了20多个棉签盒的包装。记者的突然到访引起他的注意时,得到的是热情的回应:笑着问好,展示劳动成果。

  “庇护工厂”,是中心为学员们提供“庇护性”就业的场所,来料加工的商品都是从与中心合作的企业运来的,劳动收入均以工资的形式给学员。“效率虽低,但他们做的手工活比起正常人却一点也不逊色。”在省启能研究指导中心主任杨家辉眼中,这些孩子都是他的骄傲。

  据杨家辉介绍,中心还大胆借鉴港澳台先进经验,针对智障人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对一帮扶,及时发现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机能、交际、心理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引导。

  除基本的生活技能培训和在“庇护工厂”的工作,平日里,学员还会参加各类兴趣小组,如音乐、手工、特奥、农技小组,甚至还有超市购物、洗车培训等。“帮助他们掌握一种劳动技能其实并不难,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制度意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融入社会。”杨家辉说。

  哲林的家在宁德,因路途较远,他只有在大型节假日才会回家。不过,平日里,父母也会隔三岔五来看望他,他也经常通过电话和父母沟通感情。

  据了解,省启能中心自2009年成立以来,已托养130多名16-45岁的智力及精神残疾学员,除象征性收取代办伙食费外,免收一切费用。更重要的是,经生活和劳动技能培训,一些中轻度残疾的学员,如哲林那样实现了“庇护性”就业,还有8名智障学员走出了中心,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走上保洁、管护、手工制作等社会岗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就业。

  多元托养模式彰显社会关爱

  19日一早,家住福州市鼓楼区杨桥河南社区的16岁少年林广岳便背着书包出门“上学”,尽管路程不足10分钟,可长期照料他饮食起居的奶奶还是不放心,尾随在后,直到见孙子进了社区“福乐家园”大门,才放心离去。

  林广岳患有严重自闭症,平时基本无法与旁人沟通。自打社区“福乐家园”承担起广岳的日间照料任务以来,他奶奶觉得身上的担子轻了不少,买菜、锻炼、和老邻居们说说家常,也变得从容自在了。

  “现在开始做广播体操,一二三四……”上午8点半,“福乐家园”响起了广播声,16个学员每天的集体生活从第一堂课做广播体操开始了。

  “我们和普通学校一样,周一到周五上课,从早上8:30到下午4:00,中午休息两个小时。”专职老师王金花介绍,“目前,还没有针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专门教材,我们只能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课程,有生活自理、体能训练、手工制作、音乐美术等。”

  做完广播操,是手工课。走进不大的教室,感受到一种十分温馨的气氛。墙上挂满插花、十字绣、剪纸、漫画等,均是出自学员双手。课上,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手工制作,但广岳却不太感兴趣,只顾低头玩纸牌。见状,王金花便坐到了他身边,轻声细语地与他交流。尽管,得到的只是只言片语或几个眼神的回应,但王金花坦言,“已经很难得了。”

  体育课,显然是广岳的最爱,他一改先前的沉默不语,拿起篮球,来到社区小广场拍打了起来。原本在广场上锻炼的社区居民主动把这片天地让出,帮忙捡球、协助照看,这是他们表达关爱的方式。

  河南社区“福乐家园”成立于2009年,是由社区与鼓楼区残联联合创办的残疾人托养机构,主要接纳社区及周边16-36岁就业年龄段内的智障和自闭症人士。在社区党委书记崔蕊芬看来,减轻家长负担、增加家庭幸福指数是创办这一机构的目的。目前,“福乐家园”聘有两位专职教师。

  “这些孩子刚来的时候,接触社会少,害怕见生人,也不愿意和人交流,一段时间的集体生活和培训后,他们在语言交流和生活自理方面的提升最为明显。”崔蕊芬说。

  作为开放型“福乐家园”,孩子们和社区内的居民一起生活、娱乐、活动。而每个节日,社区组织的活动也都没落下他们,“中秋节、春节和社区内的老人们一起欢度,端午节一起包粽子,建军节组织参观军博馆……他们已融入了社区这个大家庭。”

  为解决义务教育后的智力、精神及其他各类残疾人的特殊保障问题,2009年起,我省创办了主要为智力、精神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的“福乐家园”,目前全省已经有169家,其中包括省启能中心、杨桥河南社区在内的50家“福乐家园”被列入省级示范名单。


  据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陈震介绍,我省“福乐家园”既有公办,亦有民办;既有专业型助残机构,也有依托社区、医院等机构建立。另外,针对一些重度残疾人士不适宜进机构托养的状况,我省还按每人每年5000元的补助标准,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残疾人居家托养,今年全省共为5000名残疾人实施了居家托养服务。

  “这些托养模式各有优势,各具特色,解决了就业年龄段的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士托养这一社会空白,极大地减轻了相关家庭负担,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陈震说。

  据了解,这有别于以纯托养为主的“广州模式”和以民办占主导的“上海模式”。中国残联将我省这种融合了日间照料、技术培训、康复训练等功能,公办与民办并存、机构托养和居家托养互相补充的多元残疾人托养模式,称为“福建模式”并予以推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