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论坛休闲娱乐文海拾贝 → [转帖]你的身上没有线——呼唤线订书

分享到:

  共有576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你的身上没有线——呼唤线订书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junun34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版主 帖子:466 精华:3 积分:4597 金钱:9721 金币:0 魅力:2609 威望:0 登陆:226 注册:2006/12/13 16:13:17 近访:2011/9/16 0:41:56 在线:在线0天0小时0分钟.
离升级差0天20小时0分钟.
目前等级0
[转帖]你的身上没有线——呼唤线订书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8/17 12:16:17 [只看该作者]

贴子已被锁定

你的身上没有线——拒绝胶订书 1.两本书的对口曲 一本旧书遇到了一本新书,起初,新书觉得旧书太破,根本就瞧不起它。后来呢?请听,这是两本图书在深夜书架上的对唱:

(旧书)小伙子,真神气,身上衣裳好光鲜! (新书)老家伙,请问你,可是英国《流浪汉》? (旧书)小伙子,看仔细,我是中国《水浒传》。 (新书)黄面客,破外套,难道你是七○版? (旧书)棉线订,密密缝,清风乱翻也不散。 (新书)老人家,别说了,我的命运不如你…… (旧书)小伙子,别谦虚,图文并茂多鲜艳。 (新书)胶订书,翻不起,我的身上没有线! (旧书)没有线,真可怜,粉身碎骨也等闲。 (旧书/新书 合唱) 骑马订,易豁口,斑斑锈痕添凄惨。 胶背订,面子货,一翻就变二皮脸。 锁线订,骨格坚,拉拉扯扯也不散。 读书人,擦亮眼,胶订图书手不粘。 2.最理想的图书装订技术 看了上面的这首《两本书的对口曲》,就可以知道,我打算在这里谈的是与图书装订质量有关的、关系到每个读书人切身利益的问题。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美国动画片《木偶奇遇记》中的一首插曲,歌名叫做《我的身上没有线》。对一个木偶来说,一旦失去了线的牵系,它就会变得七零八碎,只能算几片破木头;对一本图书来说,失去了线的牵系,也同样危险。因为,胶订书很容易开胶或脱页,甚至从中间开裂,变得“杂花生树”,难以收拾。所以,我国的图书装帧艺术专家余秉楠先生曾在他编写的《书籍装帧设计》一书中特别指出: “胶背订:也称无线装订,是用乳胶粘合书脊,……方法也较简便,……但牢度较差,日子长了,乳胶会老化,引起书页散落。” 除无线胶订技术外,常见的图书装订技术还有骑马订、平订(用铁丝订来装订)、锁线订等几种。余秉楠先生认为,其中,锁线订技术“是理想的装订方法”,其唯一的缺点是“成本较高”。 我非常赞同余先生的意见,因为我买到的采用锁线订技术装订的图书(简称锁线装),即使出版时间在五六十年以上,书页泛黄,装订质量依然完好,很少出现脱页甚至开裂的悲惨现象。而我买到的平订书与胶订书,却经常出现铁丝订锈烂、脱页、开裂等现象。 因此,我觉得胶订书的问题最多,也最让人感到头疼,很多爱读书的朋友也有同感,纷纷对胶订书表示不满。然而,在大量普通读者对胶订书提出否定意见的同时,市面上的胶订书反而越来越多。为什么呢? 有专家说,如今,图书的无线胶订技术早已成熟,胶订书已成为世界的主流,而中国原来的锁线装技术已经落后,而且成本较高,不宜采用。 既然如此,国内出版的很多无线胶订书为什么像“豆腐西施”一般,中看不中翻?对此,又有专家解释说,国内的无线胶订书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使用的胶订原料质量太低劣,而国外使用的胶订原料质量可靠,所以,国外出版的胶订书很少有开胶现象。 这些专家的解释,当然不容忽视。可是,既然图书的最终消费者多半是普通读者,在这个问题上,还需要多听听普通读者的意见。 3.海外图书的装订 我有五本美国原版的怀特(E·B·White)作品,都是纽约出版的平装本:包括《夏洛的网》(Charlotte's Web)等三部童话,一本叫做《文体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Style)的小册子,还有一本较厚的《怀特散文选》(Essays Of E·B White)。 其中,除《文体的要素》之外,另四本都是纽约Harper collins公司出版的胶订书,至今已陪伴我五年之久。现在,它们的“身体状况”如何?请听我的诊断: 《夏洛的网》等三部童话,每部仅在200页上下,但它们的头几页与末几页都已开胶,书脊也有开裂的危险。 厚达364页的《怀特散文选》,境遇更坏。一次,我正在翻读时,忽听“咔嚓”一声脆响,此书便从第206页处完全断开,变成两册。那时,我刚刚读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 幸好,这四本书使用的都是那种较薄的纸张,可以用乳白胶粘补好,短时间内不至于再次开胶。假如是国内如今流行的那种厚厚的轻型纸,或者卡片纸,用乳白胶粘补也无济于事,除非自己用棉线装订才行。 至于那本《文体的要素》,虽然不足百页,但由于它采用了骑马订的装订技术,书的后几页已经脱开,铁钉也已生锈,留下了触目惊心的锈迹。 再来看看英国书的质量。一次,国内友人送给我一本英国新出版的勒卡雷小说,它是胶订书。拿到书后,刚刚翻了几下,又听到“咔嚓”一声脆响。结果,它完全从中间断开,硬生生地变成了上下册。 可是,我的另一本伦敦John Murray公司1957出版的顾彼得著作《被遗忘的王国》(Forgotten Kingdom),虽然由友人从国外寄来,历经千山万水,后来我也看过几遍,书页却始终完好,因为它的装订采用了锁线订技术。 上个月,我买到一本莫斯科1950年出版的精装书《宁死不屈》(郭尔巴托夫著,苍木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印行)。虽说经过五十多年,有些书页早已破损,但它仍然装订得十分牢靠,因为这本书也采用了锁线订技术。 最后说说香港书。今年8月11日,我买到一本香港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的“诗词坊”丛书之一《夜阑话韩柳》,非常高兴。出得书店,买了一杯黑啤酒,准备庆祝。可是,把书翻开之后,才喝了半口酒,又听到一声无比熟悉的“咔嚓”,这才知道,我又一次“遭遇”了胶订书。 接下去,感觉酒越喝越苦。我发现,此书是从第152页裂开的。按照以往的经验,胶粘书的“咔嚓临界点”多半都在200页附近,这次怎么超前了呢? 当晚,当我试图用乳白胶粘补时,终于想通了:这套书的香港版与国内版用纸不同,用纸颇厚,封皮也很厚硬。因此,虽说《夜阑话韩柳》仅有268页,看来却像350页。那么,它从第152页裂开,也就不奇怪了。 可是,对于那种失去脊梁骨的胶订书,乳白胶根本就起不了多少作用。这样,我只好把书的封皮撕开——这很容易,因为胶订书往往只是外表威严而已,就像在沙漠里埋了几千年的将军,样子虽凶,手指一戳就掉渣——再拿出尖锐的锥子,狠狠地扎下去,也不知扎的是可怜的书页还是时尚的胶订技术。最后,我用绵线把书订好,又抹了点乳白胶,才算万事大吉。这时,宝贵的半个小时早已悄悄地过去了。 4.国内图书的装订 我手头的书都比较新,只能从上世纪的二十年代说起。为节省篇幅起见,从每十年中,仅仅选出一本,作为代表。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骑马订,《近代日本小说集》,周作人等译,商务印书馆1924年4月初版。【装订质量:前几页与后几页均有豁口,但用乳白胶可以粘补;铁钉锈烂,留有污痕。】 三十年代:锁线订,《匈奴奇士录》,育珂摩耳著,周作人译,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十二月初版。【装订质量:书页虽有破损处,但装订细密,丝毫无脱页等现象。】 (附:三十年代:骑马订,《古城秘密》,勒白朗著,周瘦鹃译,奉天文艺书局康德五年(1939)出版。【装订质量:后几页有豁口,但用乳白胶可以粘补;铁钉锈烂,留有污痕。】) 四十年代:锁线订,《未完成的三部曲》(译文丛书),高尔基著,焦菊隐译,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年11月初版。【装订质量:书页虽有破损处,但装订细密,丝毫无脱页等现象。】 五十年代:锁线订,《战争》,吉洪诺夫著,茅盾译,文化生活出版社1953年第8版。【装订质量:同上。】 六十年代:锁线订,《斯塔姆与苏赫拉布》,菲尔杜西著,潘庆舲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64年初版。【装订质量:同上。】 七十年代:锁线订,《伊斯兰的起义》,雪莱著,王科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出版。【装订质量:同上。】 (附:七十年代:骑马订,《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文物出版社1975年初版。【装订质量:前后几页均有豁口,但用乳白胶可以粘补;铁钉锈烂,留有污痕。】) 八十年代:锁线订,《孤岛历险记》,凡尔纳著,刘扳胜译,广东科技出版社1981年初版。【装订质量:装订细密,丝毫无脱页等现象。】 (附:八十年代:胶订,《大侦探十二奇案——赫拉克里士的业绩》,[英]阿·克里斯蒂著,王占梅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初版。【装订质量:中间多处脱页,共丢失近70页,表面上竟然看不出。】) 九十年代:锁线订,《东坡题跋》,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初版。【装订质量:装订较好,无脱页等现象。】 (附:九十年代:胶订,《宋词小札》,刘逸生著,广州出版社1998年版。【装订质量:刚一翻开,即从中间断为两截,用乳白胶无法粘补,只好用绵线装订。】) 对国内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的图书,因年头太近,买得也少,不好做什么个人结论,只能大致说说。 凭印象,锁线订的图书,装订质量均无问题。骑马订、平订的图书,如果在300页以下,暂时不会出现豁口,几年后就不好说了。 300页以下(对于目前流行的那种大开本,标准可以放宽到400页),且用纸不厚的胶订书,暂时还没太大问题,几年后不知如何。这种胶订书,封皮往往粘得不牢,需要用乳白胶重新粘补。假如遇到“硬伤”,比如意外从高处跌落到地面,那么,书不论厚薄,都有立遭“腰斩”的危险。 有的图书,尤其是目前流行的那种大开本,里面常常夹有三至五厘米的长条黑铁片,不知是什么材料,坚韧锋利,容易划伤手指,但铁片之外涂着胶,很难拿掉,有时甚至需要把书页撕破才行。 5.对各种图书装订技术的总体看法 在一般情况下,我认为,一本页数在300页以下的胶订书(如果书页是厚纸,应在250页以下;如果是大开本,页数可以在400页左右),如果没有遇到稍强的外力(如自空中跌落),五年之内大约不会脱页、开裂。至于300页以上的胶订书,开本越小,用纸越厚,页码越多,脱页、开裂的可能性就越大,超过500页的书,有时一翻就会开裂,比刮奖还容易。 还有一点,虽然同样是胶订书,页数也相同,如果它是软精装、精装,或者封皮、书页用纸也较厚,开胶或者开裂的可能性就要比一般的胶订书大。万一遇到精装胶订书,只有自认倒霉;要是遇上软精装的胶粘书,可以采用釜底抽薪之计,把封皮两边的硬纸板抽掉,再用乳白胶把书的第一页和末页与封皮粘牢,以后开胶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 骑马订或者平订书,不论厚薄,一般都不会脱页或开裂,但钉口处的书页容易豁口,订口末端的书页容易一页页地脱开。时间一长,如保管不善,铁钉很容易锈烂。 锁线订的图书,不管厚薄,装订质量基本都可以保证。装订得越细密,保质期越长,有些书甚至在书页变得破损不堪时也不会脱页,保质期起码可达七十年。 因此,作为一个读书人,我将永远欢迎锁线订(同时拒绝厚纸),对300页以上的胶订书则弃若敝屣:宁可要一本超过300页的平订书,也不愿要超过300页的胶订书,除非别无选择。 6.拒绝胶订书 也许,有的人会说,图书的装订质量,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用不着搞得这么严重。可是,一本装订恶劣,七零八落的图书,不但缺乏美感,破坏成人的阅读、学习心情,还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这些都不是小事吧? 所以,周作人早在1926年就曾在《忆的装订》一文(收于《谈龙集》)提出了关于图书装订质量的问题,认为俞平伯的诗集《忆》的订法不好,“不如用中国式的线装为佳”。 196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德里奇,在一篇带有半自传性质的中篇小说《书》中,也涉及到图书装订的问题。小说讲述了一个爱书的穷孩子和精致书的故事。他从学校的图书馆借到一本胶订书,回去的路上,不小心把书摔到地上,书本立刻开裂。从此,他始终惴惴不安,总是想着怎样弥补这个过失,成绩急速下滑。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毕业。如果说,这个孩子当初借到的是一本锁线订的图书,单单摔了一下,书本绝不会开裂,他也不必因此背负这样沉重的心理包袱了。 由此可见,胶订书对外国儿童的学习,甚至心理健康都曾产生过意想不到的伤害。在胶订质量更加难以保证的中国,胶订书对儿童的伤害,难道会更少吗? 所以,就算是仅仅为了孩子,我们也应该尽量拒绝胶订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