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论坛工作学习创业之路 → 木雕行业瞅商机 残疾人当上“真英雄”

分享到:

  共有492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木雕行业瞅商机 残疾人当上“真英雄”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风雨同路人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蜘蛛侠 帖子:1039 精华:0 积分:9561 金钱:13320 金币:0 魅力:5882 威望:0 登陆:11 注册:2011/3/4 14:17:19 近访:2017/12/6 8:33:53 在线:在线0天0小时0分钟.
离升级差0天20小时0分钟.
目前等级0
木雕行业瞅商机 残疾人当上“真英雄”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7/25 10:22:43 [只看该作者]

贴子已被锁定

        6年前,一场意外,让他眼睛半失明,记忆力衰退。16年间,他凭借残疾之躯,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躺在床上需要人照顾的“废人”,逐渐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残疾人创业典型模范,他带动20余名残疾人就业的同时,又让10多名残疾人成功走上了新的创业之路,他就是钟山区德付木雕工艺厂厂长——刘德付。

刘德付用机器雕刻所需花样。

        身残志坚 , 成为 “ 创业达人 ”

        “这幅百鸟朝凤图和其它的图不一样,因为工艺难、内涵多,所以要综合书本上的图画、知识,进行再创造,切忌照本宣科,干这行最大的价值就是创新。”近日,记者走进钟山区德付残疾人木雕工艺厂时,厂长刘德付正在细心地教工人陈启平绘制木雕工艺图。

        单从熟练的动作和外表上看,刘德付不像一位残疾人,更像一位雕刻专家。刘德付告诉记者,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今年41岁,水城县红岩乡以那村人。从小用棕叶子、草叶子编十二生肖,每个都活灵活现,因此村里人给他取了个响当当的绰号——“巧手”。

        16岁那年,刘德付离家来到城里找工作。但因为年纪小,又没有什么技能,所以没人聘请。失望中,刘德付想到了他的拿手活,摘小草编十二生肖卖。“当时真的走投无路了。”刘德付说,他想起了两年前,自己背粽粑叶到城里卖,随便带了些用草叶编成的猪、鼠、蛇、羊等小动物,没想到竟然有人买,并且价格还不低,“我一想到这事,就想这东西可能有商机!”

        这东西真的有商机!从那以后,刘德付就真正开始了用草叶、棕叶编小动物换钱的生计。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刘德付还学会了编螳螂、龙、凤凰等;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他的编织品从草叶向塑料纸转变。编织的品种多了,生意自然越来越好,小日子也过得好了起来。

        1994年,刘德付和妻子张已慧安了家。他继续卖编织品,张已慧经营杂货店,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还算幸福。但天有不测风云,1996年,一次外出卖编织品时,刘德付遭遇一场严重车祸,右眼失明。这对于他来说是个噩耗。从此,刘德付开始自暴自弃,自卑和烦躁的情绪一直笼罩着他。

        “一人残疾,全家受累,让家人为我以后的生活担忧,我很难过,心理压力很大。堂堂七尺男儿,不能就这么成为家里和社会的负担。”刘德付这么说了,也这样做了。1996年,刘德付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购买来一台机器,开始踏上了真正的创业之路。

        瞄准商机 ,当一回 “ 真英雄 ”

        创业是艰辛的,但刘德付从来没有放弃过。起初,刘德付依然从事老本行,编制小动物。

       “编制的生意越来越好,但这样的发展根本养不起整个家!”1999年,刘德付瞄准了木雕工艺刻画的市场需求,决定在木雕工艺刻画上当一回“真英雄”,学习木雕开办自己的木雕厂。

        学木雕并非易事,既要学好绘画,又要学好刀功,两者缺一不可。“为了尽快掌握技艺,他买来很多关于雕刻的书,每天晨学晚练,从不间断。其间多少次受伤流血,用烟丝或火柴止止血,又继续干。”张已慧说,刘德付接到的第一个订单是雕刻一匹马。由于雕刻的技术不成熟,不是雕着手就是木雕被调坏,接连45天雕了11匹马才勉强成功。至今,刘德付的左手上大大小小的刀痕还清晰可见。

        “说实话,当时我真的很想放弃。我知道,为了我,妻子一个人偷偷地哭过很多次,但转过身,她又强颜欢笑地对我说:‘德付,这雕工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出来的……’为了我,孩子们省吃俭用。”刘德付说,“不为谁,就为家人的这份情,我都要把木雕刻画的技术学好。”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了,刘德付的木雕技术一天天成熟起来,从开始简单的木马雕刻逐步雕刻复杂的根雕、家居等。“说实话,现在很多图案都是自己设计的。”刘德付说。

        2000年,刘德付的残疾人木雕工艺厂成立了,不久他再次躺在了病床上。“为加强根雕工艺品创作,他一个人带着锄头就上山挖木根,爬到山腰摔了一跤,造成右腿骨折。”张已慧说,躺在病床上,虽然刘德付的脚不能动,但他的手却动个不停。躺在病床上的15天,他成功雕刻了一座观音像。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德付的木雕厂由开始时的小打小闹,经过一年又一年的努力不断壮大,前来订雕刻的顾客逐渐增多。2006年9月,刘德付以自己的巧手技压群雄,夺得第三届贵州省残疾人职业技术竞赛木雕项目比赛第一名,并被授予“贵州省技术能手”称号。

        声名远播,他的生意也越来越好。2007年,是他最记忆深刻的一年,因为这一年,他雕刻出了第一件最满意的作品——降龙罗汉。这件作品被贵阳一木雕爱好者以30000元的高价收藏。

        免费传经 , 让残疾人 “ 展翅飞翔 ”

       有了自己的木雕厂,刘德付的生意越做越大。

        “2007年至今,我每年都赚20万元,但现在我一分钱都没有赚到!”刘德付说。

        “那这些年,赚的钱都用到哪儿去了?”记者问。

        “现在,工厂里的员工都是一些技术不熟练的,一年下来,工人们要亏20万元左右,而我赚的钱刚好填补他们的亏损。”刘德付说,“一些老员工‘取经’完后就自己出去创业了。”

        正在雕刻花板的杨文才说:“残疾人是最可怜的人,有时候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但老刘收留了我们,为我们指明了生活的方向,这份情可能几辈子都还不清。像我这样的初学残疾人,3天还雕不出1匹马,而技术熟练的1天能雕3匹马,雕刻出来后不计成本地付我们工钱……”

        陈升学、杨美龙、杨文才是从德付木雕工艺厂走出去成功创业的其中3名残疾人,现在在水城县双戛乡开办了自己的木雕厂。“我们现在有技术有经验,发财致富的时候肯定不会忘记其他人,现在在我们店里工作的残疾人就有3个,以后会更多……”杨美龙在电话中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其实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让更多的残疾人用木雕工艺来刻画出自己的美好人生。即便我不赚钱,也要让他们凭自己的双手实现自己的梦想!”刘德付说。

刘德付与工人正在商讨雕刻技术

        “出车祸以后,他就是个‘死脑壳’,记性不好,总是把一些重要的东西记在本子上,嘱咐我们要时刻提醒他。但有一点他不会忘记,给他的那帮残疾人指导雕刻技术……”张已慧说。刘母插嘴道:“一家人都很支持他。我今年73岁了,专门从老家赶来帮忙他家做饭吃。他找了几回小工,每月1500元的工资,但没干上几个月就跑了。”说话中,记者发现刘老很似欣慰地笑了起来。

        “爸爸很朴实,很真实,很细心,从小到大,他用简单的语言教会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特别对他这帮残疾人朋友,有什么好吃的都会想着他们……”刘德付读初中的大儿子刘海浪说。

        刘德付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了让更多和自己一样残疾的青年人生变得幸福,免费培训他们雕刻技术。2007年至今,已培训60余人,其中10多名学徒成功自己创业。

        为早日实现残疾人的梦想,2010年,刘德付向市创业指导中心贷款8万元,装修教室、添购设备,建起了教学点。他的努力也受到了政府的肯定,这个教学点,被确定为“钟山区残联指定残疾人培训技能培训基地”。现在,该厂的固定从业残疾人由原来的10人增加到20余人,占地面积从原来的300平方米扩建到现在的500余平方米。“说真心话,能发展成这个规模,多亏政府的帮助!”刘德付说。

        据了解,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德付木雕厂的员工越来越多,以前传统的销售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开销。为此,刘德付在公园路旧货市场租了个门面。下一步,将把门面搬到繁华地带。

        刘德付的举动得到了家人、朋友、社会的认同。今天,很多人都在默默地支持他、祝福他,祝愿他的木雕工艺事业能越来越好,实现他打出品牌,走向全国,甚至走向全世界的心愿。

        记者感言

        自强不息

        采访刘德付时,他不善言辞,但他始终强调一句话:“要让更多像自己一样的残疾人走出困境,不成为政府和社会的负担,让他们自强不息,让所有的残疾人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刘德付的所作所为,除了自强不息外,更可贵的是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当然,在刘德付的身上我们看到最多的是辛酸和幸福,辛酸他在创业路上困难重重,幸福他在创业路上克服各种困难,把无私奉献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为让更多的残疾人学习到技术,他把自己所赚的钱全部无私贡献出来,同时寻找市场扩大规模,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实惠。他“一根筋”的想法,不但感动了家人更教育了别人,让年迈的老母亲和更多的残疾人认清了人生价值取向。

        自信者成,自立者强。自立自强总是和信心勇气结伴而行。《国际歌》中就有这样响亮的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创造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自强不息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信念,就是这样一种澎湃气韵。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要切实发展起来,必须要有长期艰苦奋斗的过程,必须要经历多次跨越发展的阶段。在这段历史进程中,要像移山愚公,代代相继、挖山不止;要像填海精卫,啼血衔木、不畏风浪;要像负重之马,路虽修远、功在脚下;要像穿石之水,点点滴滴、不舍昼夜。

       回眸我市建市之初,为脱贫致富、解决温饱历史,至今让人怦然心动,那是凉都人民穷则思变、居后图强的光辉实践,那是凉都人民完整展示自强不息精神的逼真写照。今天我们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自信自强,顽强奋斗,未来更多的喜悦必将写满我们的脸上。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