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爱心论坛 http://www.zqax.net/bbs/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老吾老,幼吾幼。第一个“老”和“幼”是动词,第二个“老”和“幼”是名词。教材解释为“恭敬地奉养自己的长辈,慈爱地养育自己的子女”,更精确翻译应该是以恭敬老人的礼数来奉养我的父辈,以关爱孩子的态度来养育我的子弟。
○以及,以这样的态度来推及(别人的老人和孩子)。
○运于掌,运转于掌心,比喻很容易就能治理天下。
○教材说:“从主观上讲,孟子提倡仁政,有维护当时封建统治的意图”。也许从“天下可运于掌”最可以见出。但是我认为不能这样讲。战国兼并,天下大势是要统一,是统一于仁政,还是统一于暴政,这是孟子游说君主唯一能说的话。难道还能与虎谋皮,让他们交出政权,实行民主?这显然是不顾时代条件。
二、孟子的人格理想
民本主义属于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是用于游说各
○景春,孟子同时代人,纵横家。人姓名。公孙衍、张仪,也都是纵横家。公孙衍合纵,张仪连横。公孙衍先在秦国为相,后又离开秦国策划合纵,一度身佩楚、韩、赵、魏、燕五国相印。张仪先说楚,楚相失玉,门人诬之,张乃说秦,说从前我没有偷你的玉,无限我窃玉,今天小心点,我要来偷你们的城了。纵横家们多类此,没有一定行为准则,所以孟子瞧不起他们,认为他们没有资格称大丈夫,只配称小妇人。
○“居天下之广居”三句,说大丈夫应该立足高远,立身正大。道,即仁政。
○“得志”两句,得志便率领百姓一起走上大道,之代道。这两句演变为后世儒家著名的两句话: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富贵不能淫,淫,《辞海》解“惑乱”,有的人“一阔脸就变”,迷惑了本心,不知自己是谁。贫贱不能移,移,改变节操。如《论语·雍也》载: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孔子称赞他说:"贤哉回也!" 威武不能屈,屈,使动用法,使之屈。后世最典型的例子有苏武、文天祥等。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空,穷也;乏,绝也。使其一无所有。
○行拂乱句,言使为事总是出错,不能成功。
○动心忍性,谓竦动其心,折磨其心绪。坚忍其性,以难以忍受之事磨练其性,使其坚忍。
○曾,通"增"。以上述办法来增加其原来不具备的品质。
○恒,经常。人总是在多次错误后,才能知道应该怎么做。
○衡,权衡。人总要在心力交瘁,权衡再三后,才会有所作为。
○征,表征。这样的脱胎换骨过程,最终一定会从神情上表现出来,从语言上表达出来,而后必然为人们所了解。
○法家拂士。法家,非百家之法家,乃制定法度坚持法度的大臣。拂bi4通弼,弼士,辅弼的贤士。
○入,指国内;出,指外部。内无人敢于忤逆,外无敌国外患,这样的国家很快会亡。
○然后,然,这样,指上面这些话。
○日后司马迁有一段话可是说是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最好注解。《史记·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you3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略)
○本则例证涉及故事太多,而意思无非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使其饱受磨练。故课堂略。
○舜耕历山,畎quan3亩,田野。畎,本义田间小沟。发,发达,发迹。舜于田野耕作中为尧所发现,任用为相,后又继承帝位。
○傅说yue4,殷武丁时人,曾为刑徒,被武丁发现,从筑城的劳役者之间选拔出来为相。
○胶鬲ge2,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盐为生,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
○管仲,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随他一起逃到鲁国,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把管仲押回自己处理。当狱官押管仲回国后,齐桓公就起用管仲为宰相。
○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相)。
○百里奚,春秋时的贤人,流落在楚国为奴,秦穆公用五张羊皮的价格把他赎回任宰相。因为奴隶是可以买卖的,所以说起于市。教材说市场,不一定有如后世的人口市场,“市”也可以是动词,即人口买卖,因此可翻译说,百里奚是买回来的。 ○补充:讲孟子的人格理想,孟子关于理想人格的获取,不能不补充下面这一则: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公孙丑上》)
○《孟子·公孙丑上》告诉我们,有一位弟子问孟子有什么特长,孟子回答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位弟子又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回答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养浩然之气的方法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可以叫做“知道”。道就是提高精神境界的道。另一方面,孟子叫做“集义”,就是经常做一个“天民”在宇宙中应当做的事。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孟子说的“配义与道”。一个人能够“知道”而且长期“集义”,浩然之气就自然而然地产生。
哎 看见什么子啊子的 就头大啊